胡萝卜 发表于 2015-4-17 10:32:06

学会正确表扬孩子

  做父母的迷思
  很多父母认为,夸孩子聪明可以让孩子更自信。哥伦比亚大学一项调查表明,85%的美国父母认为,表扬孩子聪明是非常重要的。根据我的随机调查,几乎所有纽约父母都这样认为。
  我曾问一位母亲有多经常夸孩子聪明,她得意地说:“从孩子很小的时候,我就常常夸他。”另一位父亲也说:“只要一有机会,我就会毫不吝啬地表扬我儿子。”我听说,现在很多孩子去上学时,父母会把写有夸奖词句的便签放在饭盒里;当孩子回到家,就会看冰箱上贴着奖励的小星星。男孩洗洗碗就能赚取自己梦寐以求的棒球卡;女孩按时完成作业,就能得到一个美甲的奖励。你看,他们都这么聪明,似乎是与生俱来,因此,他们都应该被赞美包围。
  父母的心里都有这样一个假设:如果孩子坚信自己很聪明,那么,他就能对学业上的挑战无所畏惧。不断的赞美就像天使一样保护着孩子,使他们的天赋不被埋没。
  但是,一项来自纽约所有公立学校的学生调研表明:夸奖孩子聪明往往适得其反。大人给孩子贴上“聪明”的标签并没有让他们表现得更好。实际上,这可能是孩子表现不佳的罪魁祸首。表扬孩子也有错吗
  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•德韦克在过去的10年里,和她的团队都在研究表扬对孩子的影响。他们对纽约20所学校,400名五年级学生做了研究,这项研究结果令学术界震惊。在实验中,他们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图任务。
  实验——
  首先,研究人员每次只从教室里叫出一个孩子,进行第一轮智商测试。测试题目是非常简单的智力拼图,几乎所有孩子都能相当出色地完成任务。每个孩子完成测试后,研究人员会把分数告诉他,并附一句表扬的话。研究人员随机地把孩子们分成两组,一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关于智商的夸奖,比如,“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,你很聪明。”另外一组孩子得到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奖,比如,“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,所以表现得很出色。”
  为什么只给一句夸奖的话呢?对此,德韦克解释说:“我们想看看孩子对表扬有多敏感。我当时有一种直觉:一句表扬的话足以看到效果。”
  随后,孩子们参加第二轮拼图测试,有两种不同难度的测试可选,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哪一种测试。一种较难,但会在测试过程中学到新知识。另一种是和上一轮类似的简单测试。结果发现,那些在第一轮中被表扬努力的孩子中,有90%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。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,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。由此可见,自以为聪明的孩子,不喜欢面对挑战。
  为什么会这样呢?德韦克在研究报告中写道:“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,等于是在告诉他们,为了保持聪明,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。”这也就是实验中“聪明”的孩子的所作所为:为了保持看起来聪明,而躲避出丑的风险。
  接下来又进行了第三轮测试。这一次,所有孩子参加同一种测试,没有选择。这次测试很难,是初一水平的考题。可想而知,孩子们都失败了。先前得到不同夸奖的孩子们,对失败产生了差异巨大的反应。那些先前被表扬努力的孩子,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。德韦克回忆说:“这些孩子在测试中非常投入,并努力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难题,好几个孩子都告诉我:‘这是我最喜欢的测验。’”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认为,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。他们在测试中一直很紧张,抓耳挠腮,做不出题就觉得沮丧。
  第三轮测试中,德韦克团队故意让孩子们遭受挫折。接下来,他们给孩子们做了第四轮测试,这次的题目和第一轮一样简单。那些被表扬努力的孩子,在这次测试中的分数比第一次提高了30%左右。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,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,却退步了大约20%。
  德韦克一直怀疑,表扬对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,但这个实验的结果,还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。她解释说:“表扬孩子努力用功,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。孩子会认为,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。反之,夸奖孩子聪明,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。这样,当他们面对失败时,往往束手无策。”
  在后面对孩子们的追踪访谈中,德韦克发现,那些认为天赋是成功关键的孩子,不自觉地看轻努力的重要性。这些孩子会这样推理:我很聪明,所以,我不用那么用功。他们甚至认为,努力很愚蠢,等于向大家承认自己不够聪明。
  德韦克的实验重复了很多次。她发现,无论孩子有怎样的家庭背景,都受不了被夸奖聪明后遭受挫折的失败感。男孩女孩都一样,尤其是好成绩的女孩,遭受的打击程度最大。甚至学龄前儿童也一样,这样的表扬都会害了他们。
  你能接受教养新观念吗
  纽约市生命科学中学的老师们接受了这一新理念。他们亲眼看到了德韦克的理论在本校学生身上发挥的神奇作用。德韦克和她的得意门生布莱克韦尔合作,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《儿童发展》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,论述她们对该校学生所做的实验,该实验持续了一个学期,效果良好,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。
  该校700名学生中,大多数为少数族裔,老师和家长对他们期望很高,孩子们却表现平平。布莱克韦尔把学生分成两组,各组上不同的课程,每套课程都是8堂课。对照组学生上的课程全都是关于学习技巧的内容,实验组学生除此以外,还有一个特殊的课程,是关于“聪明是可以后天培养”的,学生们轮流朗读一篇关于大脑是如何工作的文章。布莱克韦尔说:“当我在教这些新东西的时候,学生们会互相开玩笑,说对方是‘笨蛋’、‘蠢猪’”。课程结束后,布莱克韦尔追踪了两组学生的数学成绩,想看看这样做是否有效。
  果然,很快就看到了效果。老师们也不知道哪些学生被分配到哪个组,但他们可以区分出哪些学生学习过“聪明可以后天培养”。这些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成绩都有了很大的改善。不到一个学期,便扭转了这些学生数学成绩长期下降的趋势。
  其实,对照组和实验组唯一的区别只在于两节课,一共只有50分钟。这两节课并不是教数学,而只教一个概念:大脑是一个肌肉组织,越练越发达。事实是,仅仅这两节课,就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。
  1969年,心理学家纳撒尼尔•布兰登出版了《自尊心理学》。书中提到,自尊是人最重要的人格之一,一个人只有做到他想做的事情之后,才能建立起自尊。这本书影响广泛,人人开始培养自尊,整个社会掀起了“自尊运动”的热潮。父母和老师开始避免任何可能伤害孩子自尊的行为:考试不能公开排名;足球赛变成重在参与,人人有奖;老师不再用红笔改卷子,老师要时刻表扬学生,即使不是出于真心。
  但是经过研究分析,发现提高自尊并没有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,他们跨出校门后依旧表现平平,高自尊也不能减轻酗酒问题。最有意思的是,高自尊也没有降低暴力事件的发生率。恰恰相反,很多暴徒往往对自己感觉良好。
  怎样表扬才对
  总的来说,表扬是好的,是一种积极的、激励的力量。但并不是所有的表扬都有积极作用。德韦克认为,表扬的效果是好是坏,取决于表扬本身。研究发现,具体、明确、针对某一件事情的表扬,才能发挥作用。
  表扬是否真诚也至关重要。德韦克指出,父母常常误以为孩子太小,不能理解父母的真实意图。其实不然。就好像我们可以察觉出到底是假意恭维还是真心赞美一样,孩子也可以察觉到表扬背后的真正含义。只有7岁以下的孩子,才会相信所有的表扬。稍大一点的孩子完全可以像成人一样辨别表扬的真伪。
  过分的表扬会扭曲孩子的行为动机。他们会变得为了得到表扬而去做一件事情,而没有真正享受在过程中。里德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学者们回顾了150多项关于表扬的研究。结果表明:总被表扬的学生,会变得不愿意冒险且缺乏自主性。与同伴相比,总被表扬的学生,做事很难持之以恒,过分依赖老师,说话中也透着不自信。当他们进入大学之后,成绩普遍降到全班倒数水平。他们大多害怕选择,因为他们害怕承担责任,害怕失败。
  虽然我们一直以为,被过度表扬的孩子会搞不清为了什么而学习,或缺乏动力,但德韦克却给了我们相反的结果:被频繁表扬的孩子更看重输赢,对击败对手更感兴趣。另外,这样的孩子非常爱面子。
  实验——
  在一个实验中,学生要参加两次测试。在两次测试的中间休息时间,学生可以作出如下选择:要么选择上课,学习第二次测试需要的技巧。要么选择知道第一次测试的成绩排名。时间有限,只能选一项。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学生几乎都选择了第二种任务,他们关心自己的成绩,而不愿意花时间去准备第二次测试。
  在另一个实验中,研究者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成绩单,并告诉他们,这些成绩单将寄给其他学校的学生。其实,他们既不会见到那些学生,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。结果发现,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学生,有四成夸大了自己的成绩;而那些被夸奖努力的学生,表现较诚实。
  那些在小学时成绩优异的学生,升入初中之后,会面对更大的压力。认为自己因为聪明才成绩好的学生,会跟自己说,原来我一点都不聪明,这样一来,他们的成绩很难达到先前的水平。他们认为,努力只是又一次证明了他们不聪明,而事实上,努力才是学业有成的关键因素。在深度访谈中,许多这样的学生都承认,他们认真考虑过考试作弊。
  学生选择作弊,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面对失败。当家长忽略孩子的失败,并且坚信他下次会做得更好时,问题就更严重了。相关学者珍妮弗•克罗克解释说:“父母这样做会让孩子觉得失败很可怕,因为连家人都不承认,也不接纳失败。”如果孩子没有机会和别人讨论,那么必然不能从这些失败中吸取教训。
  实验——
  孩子们由妈妈带到指定考场参加测试。实验开始时,妈妈们在考场外等候,孩子随机抽取试题。其中,有半数的孩子会抽到难题,这些题,他们大概只会做一半。随后,在第二次测试开始前,孩子们有五分钟的休息时间。这时,研究者允许妈妈们进入考场与孩子交流。研究者会告诉每一位妈妈她孩子的测验成绩,还会骗她说,她孩子的分数低于测试的平均水平。研究者设置了针孔摄像机记录这五分钟时间里的亲子互动。
  录像里,美国妈妈说话小心翼翼,她们乐观、积极地与孩子沟通,大多谈论与测试无关的话题,比如晚饭吃什么之类的。中国妈妈会对孩子说:“是不是刚才没有专心做题啊?”或者“咱们一起看看你的考卷吧。”她们大多讨论的是测试本身。
  休息之后进行了第二次测验,这一次,中国孩子的成绩进步了33%,这一比例是美国孩子的两倍。
  乍一看,中国妈妈苛刻又严厉,但这并不能反应中国妈妈的教养方式。其实,录像里的中国妈妈一点也不苛刻严厉,虽然她们口气坚定,但也没有皱眉或提高嗓门,对孩子微笑和拥抱的次数也不输给美国妈妈。
  一个家长的教育体会
  怎样戒掉表扬孩子的瘾呢?以我为例,这期间需要经历几个阶段,每一阶段的不良反应都很微妙。第一阶段,当我看见别的家长们都忙着夸自己的孩子,我表扬孩子的“旧瘾”就复发了。我不想让孩子感觉受冷落。就好像一个想戒酒的酒鬼,看到别人喝酒就没办法不喝。
  第二阶段,我按照德韦克的建议,表扬孩子做某件事的过程。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。一个五岁大孩子的脑子有什么“过程”呢?我估计,他脑子里八成都是变形金刚、蜘蛛侠的剧本,天马行空飞檐走壁。
  每天晚上,他做语文作业的时候,都要大声朗读书上的内容。读完一课大概需要五分钟,但他很容易走神。所以,如果他完整地读完一课,我就会夸他专心。看完他的足球比赛后,我不是笼统地说一句:“儿子,你真棒!”我会夸他球传得不错,射门非常准。
  跟实验效果差不多,这种聚焦式的表扬很受用,让他看到了努力的方向。
  老实说,当儿子逐渐适应了新的表扬,变得越来越好时,我成了彻头彻尾的“表扬癖”。如果只夸奖儿子做某件事时的表现,我就觉得忽略了他其他方面的能力,因此感到愧疚。我还是觉得用一个笼统的夸奖,比如“你太棒了!我真为你感到骄傲”更能表达我对他无条件的爱。
  每一天,从早饭后到晚饭前,孩子上学我们上班,这段时间我们都在孩子的生活之外。因此,到了晚上,我们就格外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时间,迫切地想对他们说:“你真棒!真了不起!我真为你骄傲!”
  然而,我们这样做其实是把孩子扔进了一个高压环境。我们尽力让他们上最好的学校,拼命表扬他们,希望缓解他们的巨大压力。我们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,但又不明说,而是把期望隐藏在热情洋溢的表扬背后。
  戒掉频繁表扬的最后一个阶段,我慢慢地意识到,我不夸儿子聪明,实际上是给他空间能对自己的天赋做出评价。过分地夸孩子就等于过快地给出一道思考题的答案。
  但是,父母可能担心,如果他得出了错误的结论怎么办呢?他还那么小,我能放手让他自己做决定吗?
  说到底,我还是个焦虑的家长。今天早晨,我送儿子去学校的路上,还小心地试探他:“再问你一次,当你在想很难、很难的问题时,你的大脑会怎么样呢?”
  儿子不假思索地说:“大脑慢慢长大,就像长肉一样。”这问题已经难不倒他了。
  ►你的小小改变,换孩子一生的幸福
  ☆聪明孩子的潜能其实是被表扬压抑了。他们常常听人夸奖“你真聪明”,久而久之,他们会觉得努力不那么重要。
  ☆过度的表扬会扭曲孩子的行为动机;他们会变得只为了听到表扬才去做一件事情,而失去对过程的真正享受。
  ☆不断受到表扬的孩子会变得只懂规避风险,缺乏自主性。
  ☆如果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各种表扬和奖励,那么他将很难形成坚持的品质,一旦没有了表扬或奖励,会很容易放弃。
  ☆要让聪明孩子成为优秀孩子,我们必须学会正确的表扬。表扬必须真诚、具体而明确;要表扬孩子的努力和做事过程,而不要表扬他们聪明。

本文节选自《教养大震撼》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学会正确表扬孩子